李世民与武则天
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毫无疑问是秦始皇、汉武帝以来最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大唐帝国的声望是和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不能讲过头。由于李世民是杀兄逼父取得帝位的,不合乎儒家伦理,因此即位后便致力于篡改国史,为自己辩护,御用文人把太原(晋阳)起兵时的李渊(李世民之父)写成无所作为的庸碌之辈,李世民则成了唐朝的缔造者。其实,李渊决不是庸碌之辈,而是一个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开国君主。
唐朝的缔造者李渊出生于北方山西地区一个有着汉人与胡人混合血统的贵族之家,他是西魏贵族李虎之孙,本人又世袭唐国公,凭借自己的政治优势,利用隋末的动乱形势,取而代之,建立新的王朝。隋、唐的建立者与西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西魏宇文泰创建府兵,最高长官有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隋朝缔造者杨坚之父杨忠是十二大将军之一,唐朝的缔造者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八柱国之一。而且宇文泰、杨忠、李虎透过突厥望族独孤信维系着一种联姻关系:独孤信的大女儿嫁给了宇文泰之子(即北周明帝),四女儿嫁给了李虎之子李昞,七女儿嫁给了杨忠之子杨坚(即隋文帝)。李渊透过其母独孤氏,与北周及隋两家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李渊取代隋,有如杨坚的取代北周,是贵族政治的产物。
李渊世袭唐国公,任太原留守(指挥部设在晋阳),执掌军政大权。大业十三年(617年),他见隋王朝已无可挽救,便率部从太原起兵,南下占据长安及渭水一带。这就是反对隋朝的关键之举——太原起兵(或曰晋阳起兵)。为了掩人耳目,李渊暂时捧出隋炀帝的孙子作为傀儡,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则成为事实上的皇帝。第二年,隋炀帝被反隋武装力量处死,李渊便正式称帝,建立唐朝。说李世民是唐朝的缔造者,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
值得关注的另一点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所扮演的角色。
唐高祖李渊的皇后窦氏生了四个儿子:三子李元霸早死;长子李建成通常留居长安,协助父皇处理军国大事;次子秦王李世民领兵出征在外。随着李世民在征战中屡建战功,威望日益提高,与皇位的法定继承者李建成争夺皇位的斗争,日趋明朗化。在这场斗争中,四子齐王李元吉一直站在李建成一边。
李建成与李元吉企图削夺李世民的兵权,唐高祖李渊同意这一预谋,但是由于军事行动未停,暂时不便下手。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李元吉加剧了预谋活动,想以李元吉担任出征元帅,削夺李世民的兵权。李世民获悉后,与他的亲密顾问、内兄(妻兄)长孙无忌等人商量,采取先发制人的对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太子。这一事变充满血腥,令人触目惊心:李建成被李世民用弓箭射死,李元吉则死于埋伏;李世民连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也不放过,一并杀死。在杀死了他的对手之后,到了葬礼的那天,李世民还假惺惺地在公众面前,装出一副哭得很伤心的样子。两个月之后,唐高祖被迫放弃皇位,李世民终于成了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改年号为贞观,唐高祖被尊为太上皇。李世民的上台充满如此之多的阴谋和血腥,让人心寒;然而唐太宗的御用文人千方百计地粉饰历史,力图掩盖历史的真相,关于玄武门之变便有了不同的说法。
之所以讲这些史实,意图是辩证地看待那些杰出帝王,少一些形而上学,不要一说好就一切皆好。看到了李世民的另一面,并不影响我们对他的雄才大略的肯定。
唐太宗即位后,果断地采取与民休息、不得罪民众的明智政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他深知自己虽然贵为天子,却并不可以为所欲为,道理就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