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燕王死,蕭后專政,遼恐漢人應南軍,將謀之,管常勝軍郭藥師遣使奉表降宋,高鳳亦以易州降。時宋童貫回雄州,在道中,而郭藥師至,授以軍八千,并易州義兵五千,並隸劉延慶為嚮導,軍聲大振。
九月,蕭后遣蕭容、韓昉詣宋,奉表稱藩。
冬十月,宋劉延慶、郭藥師等自雄州趨新城,劉光世、楊可世自安肅軍出易州,會于涿州。時兵衆五十萬攻燕,進駐盧溝河。時燕軍蕭幹亦於燕城十里外築壘相拒。藥師命延慶選常勝軍五千騎,間道襲燕,夜半渡河,啣枚而進,質明,常勝軍五千騎雜鄉人奪迎春門以入。大軍繼至燕城,遣人諭蕭后使降。蕭幹知宋師入燕,亟往救[一八],人皆死鬭,藥師屢敗,奔門不得出,盡棄馬,縋城而下,死傷過半,還者數百騎而已。時宋師屯盧溝河者未動,蕭幹兵纔數千,得漢兒兩人,留帳中,夜半偽相語曰:「聞漢兵十萬,吾師三倍,當分左右翼,以精兵衝其中,舉火為應,殲之無遺。」陰逸其一人歸報,既夕而遁,衆軍遂潰,自相蹂踐。幹遣騎追至涿水北而回。
十二月,金粘罕趨南暗口,撻懶駙馬趨古北口[一九],金主趨居庸關,分三路入燕。蕭后既敗,奉表于金,稱藩請和。金主不許,自媯、儒二州進兵,抵居庸關,遼人棄關走。
校勘記
[一]安元聖母殿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作「安元安聖殿」。
[二]焚燒略盡「略」原作「掠」,據席本及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改。
[三]有旨令中京燕雲平三路諸色人收養「有」字從席本補。
[四]金人自破上京終歲不出師遼國然防屯如故原作「金人自破上京終歲不出師然遼國防屯如故」。案會編卷九引趙良嗣燕雲奉使錄:「先是,遼人天慶十年,金人苦于用兵,經歲不出,諸路軍馬依舊屯備。」「防屯如故」者謂金人,非遼國,今移「然」字于「遼國」之下。
[五]坐討平利州賊逗留不進原脫「利」字,據會編卷九引燕雲奉使錄補。遼利州屬中京道,遺址在今遼寧喀左縣東大土城,而平州屬南京道,即今河北盧龍縣,兩不相涉。